第1页/共12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球,小于160°E就在东半球;如果已知地点是西经,就同20°W作比较,大于20°W就在西半球,小于20°W就在东半球。6.0°纬线(赤道)地面标志:基多赤道纪念碑。0°经线(本初子午线)地面标志: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0°纬线的长度是0°经线的两倍。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新盖天说(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浑天说→月全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圆的)→卫星图片。2.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3.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4.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①站得高望得远;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全食。二.地球仪:1.概念:⑴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⑵地轴:地球仪绕着一根固定的旋转轴转动。地轴并不真实存在,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穿过地心。⑶北极、南极: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地球上最北点),下端的交点代表南极(地球上最南点)。2.地球实际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后,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地球仪就成了一个正球体。3.赤道:在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最大的纬线圈)人们规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赤道。8万里=4万公里=4万千米。4.纬线与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地球仪上的纬线在地球上并不真实存在,纬线中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2)纬度: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纬度。(3)纬度的划分:纬度划分的起始线是赤道,它的纬度是0°,从赤道向南、北增大至90°,北极和南极各为90°。赤道以北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4)纬度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5)纬度与纬线的规律:纬度相同,纬线等长;纬度越大,纬线越短;纬度越小,纬线越长。(6)南北半球划分: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南北纬度的分界线。北纬(N)一定在北半球,南纬(S)一定在南半球。5.经线与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地球仪上的经线在地球上并不真实存在。(2)经度:经度划分的起始点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由此向东、西增大至180°。此线以东是东经,用字母E表示;此线以西是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把它称为180°经线。(3)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经线圈规律:①两条经线的经度之和为180°;②方向相反(一条为东经度经线,另一条则为西经度经线(0°和180°经线除外)。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4)东西半球划分:①20°W和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②判断东西半球口诀法:东小小:东经小于160°,西经小于20°是东半球;西大大:东经大于160°,西经大于20°是西半球。即是如果已知地点是东经就同160°E进行比较,大于160°E就在西半第2页/共12页7.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经纬度变化规律:0°经线(本初子午线)划分东西经,经度向东递增是东经(E);向西递增是西经(W);赤道确定南北纬,纬度度数向南递增是南纬(S);向北递增是北纬(N)。8.总结经纬线的区别:9.总结经纬度的区别:第3页/共12页三.五带的划分:1.五带划分的依据: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第二节地图③东西方向的判定: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还可以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定东西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如上图);在南极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