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从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体会方程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难点】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难点:改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习惯,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图,天平的右盘中有一些砝码,左盘中有一袋食盐.怎样描述天平平衡时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思考问题:问题1.用什么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借助方程)?问题2.怎么列方程?设计思路: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用天平称食盐外还可用天平称硬币等.在情景创设中可以创设1~2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出示以下问题: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教师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学生小组内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然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总结:(方法一)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方法二)列方程法: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44x+64=328.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问题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算术法与方程法,去体会列方程过程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针对以上方程,教师提问:像上边这样的方程,你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学生阅读教材,体验方程的明明方式,并说说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44x+64=328,44,64,328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找学生代表回答思路过程.教师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活动三:例题讲解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说明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①5-2x=1;②y2+2=4y-1;③x-2y=6;④2x2+5x-8;⑤3×2=1;⑥(x-1)(x+2)(x+1)=0;⑦1+x=x+1;⑧|x|=-2.解:①是一元一次方程,5,-2,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②是方程,2,4,-1是已知数,y是未知数;③是方程,-2,6是已知数,x,y是未知数;④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⑤不是方程,因为不含未知数;⑥是方程,-1,2,1,0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⑦是一元一次方程,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⑧是方程,-2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处理方式:教师读题,学生代表回答.回答完毕,教师点评,加深印象.例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最后,教师给出总结:用算术方法解: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