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节(第6课时)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3)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中有关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在七年级的《科学》教材中,《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肾脏的生理位置、作用和基本结构,学生只要求知道肾皮质和肾髓质的功能是形成尿液。没有提出肾单位这个概念。在《生命科学》教材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加以延伸,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进而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用七年级教材中的活动“人一天饮水量和排泄量是均等的”作为引入,提出排泄的概念,再引申到肾脏作为排泄器官不仅具有排泄作用还对机体的无机盐、水、酸碱的平衡起重要的作用。由于肾单位的结构是显微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和课件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肾单位的各部分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即尿液的浓缩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讲解。肾小囊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思考与讨论中涉及,故在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既可以巩固前面利用课件讲解的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在活动的启发中,得出讨论结果。思考与讨论的问题2有一定的难度,准备两套方案,一是学生讨论能得出结论的给予资料加以肯定,二是学生讨论无法得出结论的给予,资料再讨论。设计思考与讨论的内容和结论时,注意与引入相呼应。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指出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2.学生能指出肾小体和肾小管在尿液的形成中的作用。3.学生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4.学生能初步比较、分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5.通过共同的学习探究活动,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指出肾小体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难点:学生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四、教学准备尿液的形成flash。演示实验:弯头吸管(用针戳一些小洞,供漏水用)、烧杯、三种不溶于水的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绿豆)。分组活动:塑料袋(用针戳一些小洞)、漏斗、烧杯、五种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绿豆、黄豆、花生)。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说明引入: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活动:一般情况下,人一天的饮水量和排泄量是均等的。这是指的每天喝的水量和什么是均等的?水是无色无味的,尿液呢?尿液中有颜色和气味的物质对身体有用吗?所以尿液的排出就是排泄。回忆并回答:尿液。尿液有气味而且有颜色。是对身体无用的废物。从曾经做过的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求学生回答出尿液和水在气味和颜色上的差异。学生如回答骚味,黄色等要加以引导,不用展开。引出排泄的概念。排泄排泄就是将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代谢废物、摄入过多的物质、某些异物和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就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将书中的概念勾画出来。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消化产生的残渣的排出、汗液的排出就不必单独提出,这些内容可以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意义中综合一起讲述。肾单位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它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有许多的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其外包围的是肾小囊。肾小囊连着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的下端与集合管相通。听讲。课件:尿的形成Flash。该课件主要利用动画的形式将肾单位中形成尿液的过程分步骤讲解。板书:人体每天产生的原尿是150升。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尿生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滤入肾小囊后,它又怎样形成尿液呢?我们可以再进行演示实验:弯头吸管(用针戳一些小洞,供漏水用、烧杯、三种不溶于水的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沿吸管倒进液体,会有部分水、芝麻从小洞中漏出,流入吸管下方的烧杯,其余的水和固体小颗粒一起流出吸管,流入另一个烧杯中。引导学生分析:烧杯a和b中的物质哪个是终尿?哪个是回到血液的物质?总结:这就是尿生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具体过程如下,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其中的有用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其他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