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中考数学《三角形的概念》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和会画出三角形的一些特殊线段;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两个重要推论;3.掌握三角形的分类;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的边:任意_________________大于第三边;任意__________________小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_________;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______心;这一点到三角形的_______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______心;这一点把三角形的每一条中线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比是__________;(3)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______心;____________这一点在形内,_______________这一点在边上,_______________这一点在形外.5.三角形按边分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按角分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础训练:P79第1~6题,课前完成,老师批改,学生订正.课上交流:第3题,角度的计算.三、举例分析:1.例1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的长是方程的一个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9B.11C.13D.11或13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可求得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2或4,同时要注意考虑三角形成立的条件,第三边的范围是大于(6-3)且小于(6+3),因此x=4可以作为三角形的第三边.点评: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判断三角形是否存在的唯一依据.2.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且CD、BE交于点P,若∠A=50°,求∠BPC的度数。分析:方法一,利用高的性质先求出∠ABP=40°,易得∠BPC=130°;方法二,利用四边形ADPE的内角和为360°,减去3个已知角求得∠BPC=130°。变式:若“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改为“CD、BE分别是∠ACB、∠ABC边上的角平分线”,求∠BPC的度数。3.例3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D=20°且AE=AD,则∠CDE=________.分析:由AB=AC知∠B=∠C,由AE=AD知∠1=∠2,把所求的角与已知度数的角建立联系,∠2=∠CDE+∠C,转到∠1=∠CDE+∠C,又∠1+∠CDE=20°+∠B,即∠CDE+∠C+∠CDE=20°+∠B,因此∠CDE=10°.4.数学活动课上,小敏、小颖分别画了△ABC和△DEF,尺寸如图①,如果把小敏画的三角形的面积记作S1,小颖画的三角形的面积记作S2,那么你认为__________(填序号)。(1)S1>S2(2)S1<S2(3)S1=S2分析:比较三角形的面积的大小应结合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即底与高的积。从图中可以发现BC=EF,再结合50°与130°的角互补这一条件,从而分别过点A、D作BC和EF边上的高,这两条高都等于5sin50°,于是转化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三、课堂小结:1.怎样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2.求角度的问题中经常用到哪些定理进行角的转换?四、课堂检测:1.若ΔABC的三边长分别为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边为4,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A)7(B)6(C)5(D)42.与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A)二条中线的交点(B)二条高线的交点(C)三条角平分线交点(D)三条中垂线交点3.已知如图,∠A=32°,∠B=45°,∠C=38°则∠DFE等于()(A)120°(B)115°(C)110°(D)105°4.在ΔABC中,如果∠A-∠B=90°,那么ΔABC是()(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5.已知a,b,c为ΔABC的三条边,化简+|b-a-c|得五、作业:P81课时训练第1~14.其中第10不做,第13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