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英雄》有感《英雄》讲述战国末年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大侠残剑、飞雪、长空都要刺杀秦王,来自赵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在与秦王对饮的时候,无名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在他的描述下,三位大侠不过是一群自私的小人。但是秦王始终不相信,并道出三大刺客败于无名剑下的另一种版本。在秦王看来,这些侠客都具有非凡的气度,事实也正如秦王所料,是三位大侠帮助无名获得了刺杀秦王的良好时机。无名的杀气吹动了自己面前的蜡烛从而泄露了他的动机。无名决定孤注一掷,但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无名告诉秦王,残剑曾劝说自己不要刺杀他。因为秦王是唯一能够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君主,而无名自己在与秦王的谈话中印证了这点。残剑知道无名刺杀失败,觉得愧对妻子飞雪,只得以死谢罪,而飞雪最终殉情自尽,秦王有意放走无名,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还是忍痛处死了他。影片中,那一个大大的“剑”字,是主要的道具。无名为探“剑法”而特去赵国向残剑求得此字。张艺谋通过人物无名之口说出“剑字一共有十九种写法”并非仅仅是展露一点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个“剑”字的书法,揭示出“天下”的意蕴。影片将人物在赵国书馆求字的过程表现得惊心动魄:剑法在书法当中可寻,书法又在万箭穿堂之时形成。所谓“剑法”的几重境界,实乃人生的几重境界。你看那万箭穿堂时刻:老者岿然不动,残剑举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书写。表面看这只是秦军攻赵的阵势,内骨里却有无尽的禅机与“悟道”,是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论做铺垫的。与西方电影不同的是。西方的电影追求艺术的世俗化,且在许多方面向传统回归。例如《泰坦尼克号》讲述一个灾难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大场面,诉说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英雄》的故事情节都是缓缓而来,都有事先的铺垫,且并没有拘束在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上,第1页共5页而是将主题上升到“天下”这个高度,引人深思。第二篇。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有感仰望英雄的丰碑,我仿佛看见嘉兴湖上那艘悄悄驶来却满载着希望与理想的小船,听见了长江的呼唤,黄河的呼唤,感受到了那上天揽月的豪迈,那鹰击长空的磅礴之势。仰望英雄的丰碑,我仿佛看见了橘子洲头那万山红遍的轮廓,听见了井冈山上挑粮队伍匆匆前进的脚步声,感受到新中国诞生时那山河沸腾的景象。“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这座英雄丰碑的辉映下,我读懂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读懂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撒高原”的壮语,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深刻内涵。英雄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当我站在这鲜红的党旗前,驻足于这座英雄的丰碑下,我感到一份庄严与神圣——我要用美丽的青春去描绘党旗的风采。我再一次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看到了长征途中的篝火辉映着港澳回归的焰火,延河的清波荡漾着西部大开发的雄伟凯歌。我再一次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看到了十六大旗帜迎风高高飘扬,神舟五号一飞冲天百年梦圆;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指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吹响振兴的号角""东海万顷碧波在瞩目,珠穆朗玛雪峰在眺望,伟大祖国的车轮滚滚前进,和平崛起的步伐势不可挡。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我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我感受到使命的神圣。我仔细打量着那用斧头和镰刀雕刻,用小米和步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丰碑,它凝聚着天地日月的辉煌,凝聚着江河山川的气魄,凝聚着炎黄儿女的青春血液,凝聚着伟大民族的崇高精神。它是一座胜利的丰碑,一座伟大的丰碑,一座揭示真理的丰碑,更是一座昭示未来的、英雄的丰碑。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有感第三篇:观《小英雄雨来》有感观《小英雄雨来》有感第2页共5页吕佳莹七(12)班丰润镇中中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操场上,观看了《小英雄雨来》这部话剧。小雨来抗日是他只有12岁,他非常勇敢、机智聪明。小雨来在村里组织一个小部队,他为了追上大部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