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书谱》有感VIP免费

读《书谱》有感_第1页
1/3
读《书谱》有感_第2页
2/3
读《书谱》有感_第3页
3/3
读《书谱》有感书道至简似人生——读《书谱》有感在我的一节书法课上,一个小男孩突然急躁的叫了起来:"我怎么总是写不成老师那样。"我温言安慰学生:"别着急宝儿,踏踏实实地用心练,总有一天你会写得比老师还好。"脑中蓦地闪现出自己写字时也曾有的焦虑:哎,一不留神写大了……怎么又写斜了。什么时候能像邹方程老师那样一落笔就写出好作品呢。多么惊人的相似。为什么会这样。(第二期书法培训班学员唐一岚)在研读《书谱》时,当读到"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一段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学习书法所必经的三个阶段:初期时还达不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融会贯通,实现真正的平正。这时,书法水平达到了老成的阶段,人的年龄也老了。如同小儿学走路。刚开始是不会的,必须要借助外力,或自己扶着沙发、桌椅,或由大人牵拉着,或有学步车帮忙,这便是"初谓未及".待到不需外力帮忙也能走时,却不是真正地走,而是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速度,这一点,做了父母的人都是清楚地。这便是"中则过之".到了最后,终于学会了走路,能够控制自己的速度,走稳当了,孩子至少已长大了一岁,这便如同"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随即忆起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姐姐就教我骑车,二、三年级时,溜车、掏着大梁骑已掌握的极好,却因个子矮够不到车座,终于,五年级时长高到能坐在车座上骑了,心中畅快已极,不知不觉间骑得飞快起来,等到想要慢些时却反应不及,猛然间撞在了路边。那一跤的惨重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直到上了中学,天天骑车上学,日日练习,车技才逐渐成熟。整个过程历经了七、八年之久。原来,学书的三个阶段不仅只于学书。在我们的人生中,第1页共3页学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历经这三个阶段的。原来,学书之道如此简单。简单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停地在经历着。难怪孙过庭会说"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什么孔子说到了七十才能从心所欲呢。我以为,正是因为经历了中间那漫长的几十年的积累,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业,学到三十岁才能说话、做事合乎礼,四十岁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能了解其主旨,七十岁便达到随心所欲,所想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学习书法也是一样的,经过学识与岁月的积累、沉淀,才可以掌握平正与险绝的情势,体会变化的道理,就像思考成熟才付诸行动,行动才不至于失当,等到时机合适了再发言,发言一定会合乎情理。所以,即便是有"书圣"之称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一样是晚年的作品更加精妙。这是因为此时他已达到会通精化,思考通达精审,心境淡薄平和,不偏激,不凌厉,所以风神格调自然高远。邹方程老师说,练书法主要是练心,心练好了就不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我深以为然。练心就是让心态平和,达到中庸和谐。《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意为:"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所谓"大家无风格。大家无特色。"笔者以为,正是因为他们达到了中庸和谐的境界,才经得起岁月的沉淀。经得住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推敲。学书之道若此。人生之道亦若此。孙过庭之《书谱》既给我们指明了学书之道,使我们明确了学书法的正确方法和努力方向,又使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有第2页共3页了更透彻的了悟。不得不令人为之叹服。第3页共3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书谱》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