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6第30课-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歌行体”,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质疑释疑,鉴赏诗歌所描写景物的作用,理解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学习他身处茅屋、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二、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鉴赏诗歌所描写景物的作用。2.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三、教学难点1.体味诗歌内涵。3.比较阅读。四、难点突破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课前准备1.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漫步古诗苑,学习了《诗五首》中的《饮酒》、《行路难》和《己亥杂诗》,见证了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这节课我们继续感悟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2.朗读并背诵诗歌,注意节奏和感情。3.了解“歌行体”。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这首诗运用,形象生动的描绘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给人以的感受。赏析:诗句中生动的词语或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这句(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乐观、思念、无奈等)。给读者的感受(可贵、美好、欢快、热烈、冷清、凄凉、阴沉、压抑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明确: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2、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3、“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4、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给加点的词注音。罥juàn长林梢cháng坳ào倚仗yǐ俄顷qǐng布衾qīn大庇bì突兀wù丧乱sāng三重茅chóng见此屋xiàn5、合作朗读,看哪一组读得精彩读出情感6、整体感知翻译全诗理解大意梳理层次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背诵这首诗三、合作探究师生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