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过程与方法: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播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资料窗】作者莫泊桑(1850—1893)法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舅舅和母亲都很有文学修养,使他从小受到文学熏陶,13岁时就开始写作诗歌。1870年,他到巴黎学习法律,正值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退伍后,从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员,工作之余,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小说,得到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指导。1880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大部分写于1880—1890年间,有中、短篇小说约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大量文学和时政评论文章。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著名的作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爷》、《一个女长工的故事》、《归来》、《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这些作品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予的同情;有的则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以及小资产者的虚荣心理。他的长篇小说取得比较高的成就,比较重要的是《一生》和《俊友》。1893年7月因精神病严重发作而去世。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课文解析】注音释义.栈(zhàn)桥牡蛎(lì)煞(shà)白撬(qiào)开诧(chà)异褴(lán)褛(lǚ)拮(jié)据(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福音书:文中借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内容主旨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本文的中心是: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1)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