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想:《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同时《马说》作为新教材八(下)第一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不仅让学生对咏物抒怀文章有更具体的了解,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1.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2.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才观、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法、复述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短文的大概意思。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1.指导朗读,结合工具书,领会文章内容。2.运用自学、复述等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本文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2.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方法:复述法、练习法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读准下列句中加点字:伯乐()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初一时所学的《爱莲说》一文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说”这种文体的特征。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托物言志的文章《马说》。三、范读正音学法指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朗读虽然比现代文碰到的困难要多一些,但只要指导得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还是很容易上口并能读出语文味来的。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不要错读。其次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再次是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语气的,因此,朗读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如果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那就是味如嚼蜡的唱读。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更加密切相关。明确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按目标进行指导,才能变错读、破读和唱读为顺畅的朗读。[明确]:可采用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的形式,然后让学生跟读揣摩,再熟读成诵。注意一些重点句的停顿,如: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义四、合作翻译学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1.对译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字的意义。2.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3.删减删除省略:删去同义的一个词;删去文言虚词: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表顺接、修饰等的连词、起补足音节、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4.保留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5.增补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于”“之”)、量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6.调整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等。)[明确]: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