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碱金属本章视点一、本章内容分析、1.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初步学会分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归纳物质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能力.为学习第四章和第五章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章很多知识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高考试题中碱金属内容的分值占总分值的4%左右,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钠、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有关问题,高考几乎年年考查。2.本章共有三节内容,即钠、钠的化合物和碱金属元素.教材开始就指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征,接着便具体地研究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认识钠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它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制法、用途以及钠的重要化合物;最后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通性及其递变规律.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认识和丰富了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3.本章重点:钠的化学性质和碱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本章难点:碱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二、学法指导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锂、钠、钾、铷、铯、钫六种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结构相似,化学性质也相似,它们形成的氧化物溶于水后都生成强碱,故统称为碱金属.在碱金属中,钠最重要,性质最为典型,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钠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碱金属元素,掌握碱金属元素的重要性质和变化规律.其他碱金属的性质与钠十分相似,这是由它们原子结构的相似性(最外电子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它们的性质也存在着差异,而且其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这是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其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则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此外,它们单质的物理性质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学习本章元素时,可遵循以下思路或方法:典型解剖→类比推导→归纳总结(共性和个性)→提高学习效率.2.归纳比较,讲究方法.对一种具体的物质来说,其知识链的基本构成如下:结构—性质—制法、用途、保存、鉴别、分离、除杂、提纯等,其关系为:制法鉴别用途分离除杂等保存提纯我们要学会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以物质的结构为基础的化学思维方法.物质为什么有这样的性质?要从物质的结构上找原因,物质为什么有这样的用途?它的保存、鉴别、分离等为什么能采用这样的方法?要从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去找根据,去理解问题,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化学思维的前提条件.例如:学习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性质,要同钠的性质联系起来.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极活泼的金属,所以钠自然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而且主要是以钠盐的形式存在;通过钠跟氧气反应,就会联想到可用钠来制取过氧化钠;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联想到钠是一种强还原剂;此外,金属钠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就可能联想到钠可用于原子反应堆和电光源上等.总之,从物质的性质入手,推导出物质的存在和用途,这是掌握物质的存在和用途的最佳方法.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重视实验,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入手,得出结论.用心爱心专心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学习时,要重视实验,或自己动手操作,或由老师演示.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及时、如实地做好记录.因此上化学课时要集中注意力,会看、会听、会想.听老师讲,明确实验目的,以便重点观察,做到听与看相结合;把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做到看与想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要明确:观察顺序: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按从始至终、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的顺序观察;观察内容:看颜色的变化、状态的变化、发光、着火、火焰的颜色、气泡或沉淀的产生及反应速率等.如:钠跟水的反应,把一小块钠投入水中,可见钠浮在水面上,跟水剧烈反应,且立刻熔成一个银白色的小圆球(钠的密度小于水、熔点低于水的沸点),在水面上快速游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