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生活》中辨析型问题的几点疑问文化生活中关于学生的探究栏目大量的是让学生举例说明或者是辨析。辨析型题目在文化生活中占了大量的篇幅,从第二单元开始,辨析性题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感觉关于辨析性问题的设计有几点疑问,提将出来,共同探讨;第一:关于同一主题的几个辨析的问题的逻辑关系的设置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例如课本在讲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时候(教材55页)设计了如下三个观点观点一: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观点二: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观点三: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设问:上述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中,三个观点的逻辑关系为包含关系,在回答最后一种观点的过程中包含了前两种观点,回答了前两个观点,第三个观点自然就的出来了。特别是设问让人感觉特别不顺畅,第二:关于辨析性题目设计的提问,很明确的问题答案还需要设计吗?例如教材79页关于搞好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有以下不同的观点观点一:既然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重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可有可无的事观点二:民族精神事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就谈不上搞好经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必要的。设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释你的观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包含关系,要回答完了第一个必然就对第二个同时作出了回答。回答第二个问题也绕不过第一个问题。同时,设问也让人匪夷所思,答案是肯定的,谁还能说第一个观点是正确的?第三:关于辨析性问题的难度问题。辨析性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的深刻的逻辑思维的探究性方式,一般涉及的问题难度较大,确实需要认真思考,辩证理解才能正确回答。如果辨析性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则有点为辨析而辨析的味道。难怪在学习过程中,有些辨析问题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学生经常会讪笑之。这样就失去了辨析性问题设计的意义啦。鸡蛋挑骨,只为研讨,思之所至,不得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