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课前准备1、读课文,勾画文中关键句。2、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及特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2、体味本文语言特色。3、品读北京胡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并能广泛关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教学重难点1、品读北京胡同文化内涵2、从《胡同文化》入手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一提到北京,我们都会想到什么?”(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烤鸭、果脯、冰糖葫芦、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更想不到胡同文化,今天我们走进汪曾祺老人的小品文去了解北京的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1.检查预习作业情况(1)画文中关键句(请2-3名学生起来回答)。(2)全班集体画出本文的层次,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段落。2.在原文勾画的基础上,用两字或四字短语进行归纳概括。(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派5-6名代表到黑板前板书)胡同文化胡同特点文化特点1.方正1.封闭2.取名2.易于满足3.宽窄3.冷漠4.网络4.安分守纪逆来顺受3.胡同文化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里的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板书)即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思想方法。4.“胡同”是如何同“文化”连在一起的?(用原文回答)板书:(建筑)思路(文化)总结: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正如重庆的山岭地形和潮湿气候,影响了重庆市民的生活(吃火锅),也影响了重庆人的性格,并形成了重庆人特有的文化。总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5.请找出作者为胡同和胡同文化作了一个怎样的预言?(用笔把它划下来)原因是什么?预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原因: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6.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留恋、怀旧和感伤。总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居住建筑--胡同的“方正”蕴育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市民文化即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我们“山城”重庆又有什么独具特色的文化呢?(火锅文化、棒棒文化、红岩文化、建筑文化——吊脚楼等等)能和文化挂钩的东西很多。明确文化概念(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今天,让我们走出北京胡同文化和重庆的地方文化更深更广泛地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能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并能广泛关注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7.拓展研究性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板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有关资料(此种节日的由来、传说、特点及习俗等),以提纲的形式在全班自由交流发言。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即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而不能一味崇洋媚外。附:传统节日的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补充: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习俗: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食粽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