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预习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通过赏读,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眷恋之情。2、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作个性化的表达。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设计思路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讲究锤字炼句,言简意丰,抑扬顿挫。需引导学生斟字酌句,才能挖掘出诗歌所深藏的情韵。尤其是诗中那些十分精当、生动、形象、含蓄且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如“揉碎在浮藻间”中的一个“揉”字,乃是作者反复推敲,不断删换的结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貌似无声无息,却耐人咀嚼。对这些词句的品味能促使学生领悟把握关键字词与诗歌主题的微妙关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增加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教学难点、重点在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教学过程一、导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仅享35度春秋,宛若一颗划过中国新诗史上空的美丽流星,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浪漫主义诗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二、了解徐志摩请同学们说说你所认识的徐志摩〈图片展示〉三、听读诗歌——感知作者的情感〈播放配乐朗诵〉〈出示课件〉整体感知——明内容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的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些柔美而抒情的景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四、赏读诗歌〈生齐读〉〈出示课件〉品味赏析——悟感情明写法自由品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说说你喜欢的小节、词、句,并说明理由。例:我喜欢第一小节的三个“轻轻的”理由: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写诗人只身悄悄而来而又悄悄离开的情景,来的时候谁也没有惊动,走的时候更不曾打扰谁,表面上洒脱飘逸,实际上隐寓着诗人淡淡的哀愁。〈要求同学们后面赏析诗句,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一)细节的个性体味1、情感美的探索本诗的感情脉络作别——金柳——水草——潭水——寻梦——沉默——告别让学生通过个性表达感受情感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惆怅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2、音乐美的探索四行一小节,每一小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节押韵,节节换韵。形成音节的波动状态。“轻轻”、“悄悄”等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3、意境美的探索提示:本诗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意象中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美丽的康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众不同的是,诗人别离如此钟情的康桥,既不是“泪洒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陈词,放歌而去,只是象来时一样,悄然无声地走了。唯余一片云彩裹藏着诗人无限的柔情,默默地漂浮在异国他乡的天际,这是多么飘渺、超脱的意境啊!(二)形象的个性再现(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小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写完后,挑好的同学交流。)五、延展实践——个性抒写(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数不胜数,大家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离别的场面,请同学们把你的离别情丝用你最美丽最精彩的话写出来。六、结课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