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标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接着教材结合二十二页的活动图片,有助于学生对于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产生等知识的理解。而下面的表格则能够提高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这节教材内容的组织和表述注意与初中科学相同知识点连接,同时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再者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期待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理意义以及地球的公转这些部分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的知识点的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地球的公转一般特征的学习,为地球公转产生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形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上具有现实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地图册辅助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2.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学重点】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4.五带以及四季的更新【教学难点】1.太阳直射点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1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ˊ【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师:当太阳光线照射过来的时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那么太阳直射点最北,最南只能到达哪里呢?生:北回归线或者北纬23.3°。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地好,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23.5°,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纬23.3°之后,太阳直射点会往南移动。而最南只能到达南纬23.5°,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3°与南纬23.5°之间的纬度做来回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回归运动,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回归年。把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23.5°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把太阳直射点最南只能到达23.5°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我们把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纬23.3°。师:那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什么节气呢?生:夏至。师:那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是什么节气呢?生:冬至。师:那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是什么节气呢?生:春分或者秋分。【板书】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ABCD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过渡】当太阳直射在地面上的时候,太阳光线和地面会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