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单元复习资料【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政治上: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②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③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②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5)科技文化: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②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③科技文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单元结构】【高考导向】①北宋的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落脚点在解决唐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以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为着眼点,分析改革的前因后果,评价改革;以宋用人制度的弊端为切入点,分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用心爱心专心②宋元民族关系重点在少数民族的制度革新各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和原因。③宋元文化的时代特色及原因,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结合封建社会的广阔背景,深层次反思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未能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原因。④元朝的历史地位,包括元朝创立的制度、对边疆的管辖、经济的发展等,要视元朝为统—的多民族国家,改变过去视之为夷狄的看法。这一部分出题的重点在政治制度的革新方面以及各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宋元文化的科学技术是复习的重点。另外,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围绕统一、都城和边疆开发也可以作为命题内容主题一、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1、北宋建立的时间、事件、建立者和都城;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时间、标志;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四个方面及其主要措施、恶果;4、北宋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及其评价。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三个方面及其表现;6、庆历新政时在位的皇帝、改革者和改革的中心措施;7、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在位的皇帝、主要措施及作用、失败原因和废除新法的人物。二、【重点问题解读及运用】1、北宋的局部统一①战略方针(宋太祖):“”、“”②结果(宋太宗):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标志是。是否实现了全国性统一?,因为还有、等政权。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③措施:收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集中军权设“”——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设——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法——兵将分离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枢密使——分割军事权集中行政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派任知州地方设(兼监察)牵制集中财权——设,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用心爱心专心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复审严格(乡试、省试和殿试)完善科举制度:严密(糊名法)减少(进士科)扩大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积极——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专题整合】1、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阶段朝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