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检查第一节货币资金概述一、定义:货币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二、分类:㈠按形式的不同分类:包括铸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支票、本票、汇票等。㈡按存放地点分类:1、库存现金2、银行存款3、在途资金㈢按币种分类:1、人民币2、外币三、特点:货币资金是标准的支付手段,具有普遍可接受性和最强的流动性,而且不受任何经营目的的限制,可以立即用于购买或偿还债务。四、货币资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义:㈠货币资金的流动性最强,它代表着企业的现实购买力。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㈡一个企业货币资金拥有量的多少,标志着它偿债能力与支付能力的大小,是债权人、投资者及其他外部关系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经营决策的最基础因素和重要指标。货币资金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在企业资金循环周转过程中起着连接和纽带作用。因此,进行货币资金的核算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五、货币资金的管理:㈠货币资金的预测既要保持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避免保留过量而造成浪费(机会成本的损失)。㈡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减少发生差错或舞弊的机会,这是管理的重点。1、建立收支业务处理程序,明确责任分工。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2、钱账分开。3、收支业务分开。4、现金收入当日送存银行。5、超过现金支付范围的付款一律通过银行支付。6、建立健全备用金制度。7、定期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第二节现金的核算一、定义:现金是指存放于企业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保管作为零星之用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资金。是立即可以投入流通的交换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现金即指库存现金;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符合现金的票证,即随时可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的票证。二、现金的管理制度:㈠现金的收支范围:根据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发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在规定的范围内收入和使用现金。1、现金收入范围:(1)剩余差旅费和归还备用金等个人的交款;(2)对个人或不能办理转账的集体单位的销售收入;(3)不足转账起点的小额收款.2、现金支付范围:(1)职工的工资.津贴;(2)个人劳务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款项;(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⑺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⑻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属于上述现金结算范围的支出,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向银行提取现金支付,不属于上述现金结算范围的款项支付一律通过银行转账结算。㈡库存现金限额库存现金限额是指为保证各单位日常零星支出按规定允许留存的现金的最高数额。目的是通过银行进行监控,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库存现金的限额,由开户银行根据开户单位的实际需要和距离银行远近等情况核定。其限额一般按照单位3—5天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确定。远离银行或交通不便的企业,银行最多可以根据企业15天的正常开支需要量来核定库存现金的限额。正常开支需要量不包括企业每月发放工资和不定期差旅费等大额现金支出。库存限额一经核定,要求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不能任意超过,超过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库存现金低于限额时,可以签发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补足限额。㈢现金的内部控制:1、现金收入管理:(1)当日收入当日送存银行,并注明现金来源;如当日送存确有困难的,由银行确定送存时间;(2)钱账分开;(3)所有现金收入均应开具收款收据,在原始凭证上加盖带有日期的"现金收讫"戳记。2、现金支出管理:(1)一切现金支出都要有原始凭证,由经办人签名,审核后据以付款,加盖带有日期的"现金付讫"戳记。(2)注意审核各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财经政策和现金管理条例规定。3、不准坐支现金。4、其他规定:(1)不能编造或谎报用途套取现金。(2)不能与其他单位相互借用现金。(3)不能用借条,白条等凭证顶替现金。(4)以支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