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实验方案乐至县八一小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年遵循的一贯准则。我们要确保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就应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渗透于学校的各个环节。要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德育在某些学校仍然是喊得多,做得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仍然是学校首选,平时喊得比较多的仍然是安全第一,特别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片盲区。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农村中相当多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留下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姑且称之为“留守学生”。这些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在家无父母的管教,对他们的抚养、教育和监管的重任,就落在了其父母的长辈或亲戚朋友身上。这些祖父辈们,相当多的人未跨进过学校门槛,其狭隘的认识,贫乏的知识,僵化的思维定势,传宗接代的世俗目光,锁定了他们的教育方式,而孙辈们对他们的絮叨和赘言,往往嗤之以鼻,充耳不闻,加之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无法顾及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便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及不良人员的影响,使其染上诸多不良恶习,如:1、青少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尊敬别人的现象屡屡发生,以大欺小等等。2、行为不端正,攀比心严重,如抽烟、酗酒、爱吃零食、讲究穿着、早恋、惹事生非等。3、不遵守班规校纪,甚至作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如损坏公物、偷窃、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夜不归宿等等。特别是那些独自生活的留守学生的问题尤为严重,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困惑,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危害他们自身,也给学校、社会带来诸多影响。“一个人智力出了问题,对社会来说是次品,如果品德出了问题,则是社会的废品,甚至是社会的毒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受到不良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第二是长期应试教育的恶果,第三是家长忽视,学校不重视的结果,第四是教师的素质不高所影响。基于此,如何解决“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有识之士己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对农村留守学生发展状况、“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有所研究,也形成了一些成果: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也有涉及农村留守学生道德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但专门进行农村留守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却很少,也尚未真正找到适合农村留守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办法。二、概念的界定:1、农村留守学生:指的是农村人口中的民工进城务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下未成年的子女在家,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的在校学生。2、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3、“留守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行为准则,使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三、课题研究的依据:二00一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求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做好2005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200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入贯彻实施,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留守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为此作了许多探索,如吴祥质的《新时期的青少年德育研究》、李景骏的《浅谈初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余代乎的《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探索》等等,他们的这些研究对“双差生”的问题作了较多的论述,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