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研究的個人心路歷程(一)-與蒲慕明、葉公杼及詹裕農的訪談紀錄吳文桂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E-mail:wgwu@life.nthu.edu.tw1993年,我到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針對離子通道,進行為期一年的進修研究,深深感受到神經科學進展的快速。鑑於當時國內相關領域仍在起步階段,神經科學的研究,即使在大力推展生物醫學的中央研究院內,似乎仍採取相當古典的態度,因此很想邀請幾位在國際已享盛名,但當時在國內卻仍默默無名的少壯派學者,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蒲慕明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詹裕農、葉公杼夫婦,抽空返國,一方面介紹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另方面也讓更多的國內學生注意到真正有前瞻及國際觀的科學家,不要僅從報章雜誌閱讀過度渲染的不成熟研究成果,而對科學有不正確的了解。雖然,我的想法,因為各種因素並沒有很成功,但是努力與這些科學家接觸的結果,倒使我更加地佩服他們解決重要生物問題的科學態度。如今不到十年的光陰,這幾位我心目中,由物理踏入生物領域相當成功的科學家,已順利地先後受到肯定,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只是基於默默工作的個性,他們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以致不僅報章雜誌很少報導,就連國內學界也沒有多加注意,這對於年輕學子,尤其是物理系的學生,實在是個相當大的損失。兩年前,我一時興起,曾經錄下與他們針對研究的心路歷程的一些訪談,討論的內容相當廣泛,我想對生物物理有興趣的同學,如能有所接觸,應能獲益。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畢業生,王心瑩同學,的協助整理後,底下就部分內容披露給雙月刊的讀者,分享他們智慧的結晶。蒲慕明訪談紀錄知道蒲慕明這個人,是我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唸書(1973~1976)的事,但是真正認識,並且彼此開始有所互動,則是1993年我到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針對蛇毒細胞膜離子通道作用,進行為期一年研究的時候。蒲慕明,1947年生。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曾在李怡嚴老師的鼓舞下,翻譯G.Gamow「湯普金夢遊記-近代物理探奇」交由徐氏基金會出版。這本書,一直到三十年後的今天仍出版,而且幾乎每個書店都可在書架上找到。有趣的是,慕明告訴我,他曾數度希望於再版時,針對所發現的錯誤,加以訂正,但是出版商似乎不感興趣。不僅如此,1999年,劍橋出版社邀請R.Stannard,將這本Gamow的名著,補寫近代物理的最新進展,▓443▓物理雙月刊(廿四卷三期)2001年6月全新出版,我想這是個最佳時機,一方面進行錯誤更正,另方面也可讓中文讀者能夠有機會閱讀此書的新版。在設法與出版社聯絡的結果,才知道徐氏基金會亦擁有1999年新版的中文翻譯出版權,但是,事隔三年,我們在書架上看到的,卻是標明由1970年代,清華大學物理系「學士」蒲慕明所譯,1993年仍再版,並且「版權所有,不許翻印」的新書。國內出版社的現況,可見一般。我們現在知道,這位1970年畢業於清華物理系的學士,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系的講座教授,並兼任中國上海的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1974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後,曾經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耶魯,哥倫比亞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他的研究專長為生物物理與神經生物學,底下,就是慕明與我在2000年針對研究的心路歷程,生命科學的哲學理念,如何推動科學研究,科學教育,以及對台灣科學發展的觀察與建言。(一)科學研究的心路歷程吳:請你聊聊你自己的研究工作。早期你研究細胞膜上脂質及蛋白質的擴散與流動性質,是第一個成功做出細胞膜光漂白(photo-bleaching)實驗的人,由於蛋白質在二度空間細胞膜的運動性質,首度因你的實驗得以定量,並且可用類似布朗運動的熱統計原理來分析蛋白質的分子性質,在當時是生命科學的一大突破,因此,現在許多教科書都會提到這個實驗。完成那個研究之後,你轉向神經生物學領域,是不是可以請你介紹後來幾個重大的研究方向,以及你如何思考其他更深刻的問題?蒲:我本來學物理,這個背景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讓我在觀察生物系統時,跟一般學生物的人有不一樣的思考角度。除了實驗技術之外,由於我的數學、物理背景比較好,剛好研究膜上分子的擴散方式要用到一點數學,我可以處理得比較好,所以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