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六)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C[由材料“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知,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由材料“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2.(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3.(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排除C项。]4.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B[由材料“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可知,商业经济发展促使商业布局不断扩展,故B项正确。]5.(2019·太原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C[材料中的这些记载没有反映政府“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获取重利遭到严惩说法太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法律的惩处,有道德的说教,均体现了对商业行为的规范,故C项正确;因果之说只是反映了材料后半段,也比较片面,故D项错误。]6.(2019·蚌埠质检)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C[根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7.(2019·晋城模拟)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由此可知,唐代()记述出处杜甫在大病初愈后,友人王倚“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全唐诗》卷·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唐国史补》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留有开元年间西州一户人家的家用帐,其中记载“五月五日,六十斗面”。按照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上的面价“白面一斗,上直钱三十八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