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大道与自然去年和大家交流的是孔子《论语》里关于如何交朋结友的儒家思想的读后感想。今天我想和大家说的是一个有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烦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徐欢整部《庄子》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寓言,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在道家的理论中,人以大道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就是说,世间万象,合乎规律为最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之间每件事之间,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只有境界优劣之辩。境界优劣取决于什么?只有一个标准:大道合乎自然。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有一个人问的问题:人怎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样才能获得大道呢?原因是这样问的,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通?何从何道则得道?它是怎样作答的是无思无虑始知道“,不要思考你才能获得大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不想途径不问方法,你才能真正获得大道,也就是说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虽然表现各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很多事情,一切给予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庄子要提醒世人的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这个人叫做倒置之民就是说整个人本来彻底颠倒了。我们真正要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人怎样才能不丧失?怎样才能不迷惑?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庄子说在天地之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做善养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庄子说,真正的善养生者,若牧羊人虽然挥着鞭子,但他对整个羊群都很和善,他的鞭子只会落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前面的羊你都不用打,让最后的一只羊加快脚步整个羊群就前进了。最后恰好印证现代管理学一个家喻户晓的理论叫做木桶效应。羊群也罢,木桶也罢。总有最后一只羊,总有最短一块板。只有我们自己可以看清,你的羊群里最后一只羊是哪一只你的木桶上最短一块是什么。庄子认为,所有的道理法规,无非就是人心中最自然的本质,是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去刻意而为之。但孔子却认为,礼仪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是提倡礼仪的,让每一个人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义去应对他人投身社会,用外在的规矩准则来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刻意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儒家教我们入世,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扎根于这块土地。道家教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土地上践行的能力,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仪。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天空中飞翔的理想。所以每一个人要遵守内心的道德。其实,这两者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并不偏废。尽儒道之间有些冲突,有些观点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当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互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所以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应当返璞归真,也就是说,外在的道德少一点,不要过分相信技巧,让我们回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