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估算”教学反思[案例]:师:(出示教材第34页第5题的情景图)学校准备添置一批体育器材。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周老师带了1000元钱,想买24个篮球,三种篮球的价格分别是:28元、38元、48元。她带的钱够买哪一种篮球呢?师:(当学生跃跃欲试时)尽管大家急着想说,但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忠告:有时我们刚刚所讲的估算方法在这一题中并不一定适用,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可小组合作讨论,寻找出适合这一题的估算方法,好吗?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拿定注意。那好,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生1:我们组认为周老师带1000元能买到24个48元的篮球。24≈20,48≈50,20×50=1000所以周老师带1000元够了。生2:我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生3、张老师,我计算了一下,发现24×48得1152,所以1000元买不到这种篮球。生4:我认为周老师买24个28元的篮球合适,因为把24看成30,28看成30,30×30=900,所以周老师买28元的篮球合适。生5:周老师买28元的篮球也太便宜了,质量也不够好,我猜周老师买的是38元的篮球。师:你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那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猜测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计算!”师:那好,我们一起用计算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在下面嘀咕着: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这样估算比较合适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间讨论)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把24看成20,少了4个,把48看成50,多看了2元,可实际上4个需要200元左右,因此1000元买不到这种篮球。生:我是这样估算的,把48看作50,用50×24得1200,所以不够买。而把38看作40,用40×24得960,把28看作30,用30×24得720,所以我认周老师的1000元买38元的篮球比较合适。师;象刚才的这道题,如果用刚刚所学的方法,就认为带1000买48元的篮球够了,或买28元的篮球也行。实际不然,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师总结:估算的方法很多,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哪一种进行,否则的话误差比较大,而且会脱离生活实际。关于其他的估算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其他方法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反思]:《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本节课,教师基于这一理念,将一切学习活动置于问题情景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比如上述教学片段是例题后的拓展,是非常有价值的。用1000元购买24个3种不同价格的篮球,买哪一种合适。有的学生不假思索的认为用1000元买48元的篮球够了;有的学生认为买24个28元的篮球合适;有的学生通过猜测认为买24个38元的比较好,价格适中;他们理由都很充分。合作活动,集体交流,学生对周老师到底选哪一种篮球更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觉得这也可以,那也行。这时同学们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在教师身上,期待着教师的评判。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契机,适时的引导:到底谁的看法合情合理呢?还得自己去验证?一语道破梦中人,学生情不自禁的拿起笔计算起来,他们忍不住嘀咕起来:“咦,这么会这样呢?”。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课堂中教师要放大细节,使学生内心自然而然的产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想法、经验的真实暴露。我们要包容、接纳学生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常常敬佩盲人凭借一根木棒探路的本领,我想这是盲人在无数次失败中修炼出的本领,而今的孩子徜徉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一帆风顺地朝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和培养创新型学生背道而驰。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总是充当“拐杖”,放心大胆地把“拐杖”丢弃,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让她们自己攻克一个个知识“堡垒”。比如估算和计算产生误差,不符合生活实际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探索:造成误差的原因。由于学生的思维受例题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