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标、教材解读与使用使用原则1.以2011版新课标为主2.以2014年山西省考试说明及中考为教学(复习)方向3.新课标增加内容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不要补充4.注意新课标中表述变化的内容5.教材中出现而新课标未涉及内容淡化处理6.多角度突出主干知识点7.区分行为动词,确定教学层次8.突出特点:点线结合;时序性;横纵向联系9.让细节和史料为历史说话洋务运动工业化近代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一五计划英美日苏教育明治维新中国西方背景、目的富国强兵中国西方2014历史中考三大变化一.题型选择、简答、材料解析(一)(二)、探究四种题型二.探究题探究题更符合探究的本质,更开放。形式:不再是知识梳理,考查归类、板块、知识结构等。内容:观点论证;多角度激发思维;评分标准按层次赋分。三.体现新课标点线结合;时序性;横纵向联系;新增、删减不考;新旧课标重合点注意表述变化行为动词基础识记:“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思维提升:“认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新课标七年级一、内容解读二、重点分析三、教法建议中国古代史一、内容解读1.时序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2.增删内容增加的内容删减的内容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农政全书》李自成起义及满族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3.表述变化例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例2.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①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②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③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④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⑤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及隋代的繁荣为唐朝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⑥隋末农民战争的冲击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的结晶等。二、重点分析1.历史特征史前时代—中华文明的孕育和诞生夏商周时代—国家的产生和璀璨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化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交融隋唐时期—经济繁盛与社会开放宋元时期—经济、文化发达和科技领先明清时期—国力鼎盛和衰微初显2.主干知识史前时期: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夏商西周:分封制、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时期: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关系发展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中外交往、民族团结铁农具、牛耕思想经济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国家分裂与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与民族战争思想解放与思想专制对外开放与闭关自守经济文化昌盛与科技创新三、教法建议1.课时内综合2.单元内综合3.中古史综合4.跨学段综合5.小切口综合注:有综合的意义与价值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课时内综合统一分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青铜器、甲骨文分封制内容、影响争霸兼并经济:牛耕、铁农具、土地、地主政治:商鞅变法(内容、影响)思想:百家争鸣(主张、影响)秦朝单元内综合中古史综合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巩固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秦修灵渠,与越族交往汉昭君出塞张骞使西域战:秦筑长城汉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管:西域都护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战:五胡内迁、政权并立、淝水之战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管:北庭、安息都护府和:宋辽、宋金、宋夏议和回族形成战:澶渊之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管:西藏、台湾战:平定新疆叛乱管:册封班禅达赖、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土尔扈特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四.探究题(共21分)19.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在进行期末复习时,分工合作,完成以下探究任务,请你也参与进来。任务一搜集史实(15分)(1)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只填序号)。(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