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教学案例第六小学张晓瑞一、案例实录(一)、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二)、学习目标:1、用轻松、柔和、优美地感情来演唱歌曲。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草原人民的质朴和热情,使学生喜爱少数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谈话激趣,激发兴趣。(幻灯片1)2、播放《达阪城的姑娘》,师随音乐舞蹈,导入新课。(幻灯片2)3、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生动的歌曲、直观的视频,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导学释疑]1、赏(一)初听音乐,感受情绪。(幻灯片3--14)1、聆听音乐,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2、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内容,赞美了什么?(二)乐理知识。A、四四拍拍号含义、强弱关系、指挥图?B、认识切分节奏。【设计意图:初听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了解乐理知识为以后的音乐道路做铺垫。同时采用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视听结合,受到情绪的熏陶和歌曲的感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感受美丽的旖旎的天山。】2、学(一)、小组合作学习。(幻灯片15)1、找出歌曲的难唱之处,并小组合作解决。2、歌曲用怎样的情感来演唱。(二)、师教唱歌曲。1、师弹琴教唱。2、师唱谱,生填词。3、播放录音,跟唱。【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小组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并解决歌曲的难点。】3、展(一)、欣赏中央合唱团演唱视频。(幻灯片16--17)。(二)、多种形式的展示(鼓励+表扬+点拨+评议)(幻灯片18--19)A、个人展示。B、小组合作展示。C、男女分组展示。D、同桌展示。【设计意图:运用多种形式的展示,给学生一定的展示空间,用鼓励+表扬+点拨+评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及自信心!】[巩固提升、检测反馈]4、练A、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B、欣赏其它少数民族音乐,并猜一猜。(幻灯片20--24)C、播放伴奏在老师的指挥下师生合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幻灯片25)【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相关的内容,拓宽思维,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小结。(幻灯片26---2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让我们再次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同时希望我们的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让它代代相传下去![作业布置]:课外欣赏其它少数民族音乐,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板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1=G4∕4中速抒情、优美哈萨克族民歌乐理知识:1、4∕4拍拍号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2、4∕4拍强弱关系:强弱次强弱3、4∕4拍指挥图:4、切分节奏:×××︱寄语:爱我中华![教学反思]:本课我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视频、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采用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视听结合,受到情绪的熏陶和歌曲的感染。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展示作品,运用多种表扬形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及自信心,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案例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如下分析:(一)、导入:幻灯片1的出示,是本节课及本周学生应遵循的学习及行为习惯,以及积累的名言名句。紧接着幻灯片2的出示,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我设计了歌曲《达板城的姑娘》,老师随音乐舞蹈。提问“歌曲是哪个民族的?”学生回答“新疆”,从而引出新疆的天山及天山脚下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哈萨克民族。激发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与本课相关的文化(二)、感受和鉴赏(赏:我欣赏,我感悟):顺着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们播放课件视频《美丽的夏牧场》(幻灯片3--14),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音乐学习,初听歌曲教师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内容,赞美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同时给与学生红星奖励或者是星卡奖励,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