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式个案研究报告——深山古宅《发现之旅》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科学探索纪录片节目。它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以发现的态度去追寻事实的真相,在开播四年后获得了观众广泛的欢迎,被誉为“中国的Discovery”。与其他节目相比,《发现之旅》有很鲜明的特色,它的引人入胜在于强调故事化的创作手法。首先是一个故事,然后是事件的前后关连,最后是解开迷题的科学钥匙。在这里,知识潜入了后台,用故事来带动知识,将科学融入情节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传播目的。《发现之旅》这套丛书将带给读者一次科学揭密、科学解谜的旅程。推开考古、生物、建筑、医学、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层层迷雾,以悬念丛生的故事性笔法,展示抽丝剥茧式的发现过程,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视角揭示大千世界的种种谜团。《发现之旅》的一大特色在于将悬念感和娱乐性贯穿始终,在冷静客观、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科学意义的同时,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发现的魅力、感受追寻探索未知世界的严谨,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各种门类的知识在一个个层层推进的故事中融为一体,在阅读中不仅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方法,体验探索科学的快乐。深山古宅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揭示福建土楼秘密的发现探索过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黄汉民。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鲜为人知的土楼世界2.会不会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3.新的疑问又产生了4.圆楼形成之谜另有解释1.鲜为人知的土楼世界土楼是一种体型巨大,外观雄伟坚固的圆形建筑,存在于福建闽西南一带。黄汉民20世纪60年代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就从中国建筑历史课本里看到了这种民居,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民居一般都是四合院,是坡顶的形式,而那种完全圆的,规模又很大的,却从来没有见过,那时候就很想去看一看。1981年春天,黄汉民在一次乡野调查中来到了闽南的漳州,有机会探寻土楼的秘密。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黄汉民在南靖县梅林乡见到了一座孤立的土楼。黄汉民:它的直径38米,它外头的土墙有十几米高,底下是一米多高的鹅卵石的墙脚,人走到它跟前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它会给你一种震撼的力量,好像觉得是站在一座大碉堡的前头。一扇厚而重的大门,是土楼的唯一入口。走进去以后,里头完全是木机构的,周围是一圈回廊,当中是一个祖堂,祖堂周围有天井,中间有很多猪圈,周围一圈一个开间连着一个开间,是一个很亲切地、好像很适合于人生存的空间。内外的对比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这看似封闭的土楼,里面却只是普通的住宅。惊叹之余,黄汉民的心中涌出了各种猜疑。园,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基本图形。在历史上,并不缺乏人们模仿圆形所创造的物体,然而,把民居建造成能聚集上百人的圆形,这在世界上确是绝无仅有的。它为什么只出现在福建的小山区里,难道这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后来,黄汉民在闽西的地界,又看到了更多的土楼,它们沿着小溪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看起来,似乎有人在精心地进行规划,统一建造。因为,从外观上看,它们极为相似,而且都有一些奇特的设置。黄汉民:比如说窗户,它底下没有窗户,1层,3层都没有窗户,就4层开了些窗户,有的地方还不开窗;再一个呢,门里头住了上百人,就开一个门,都从一个门出入;再一个,发现那个墙厚得不得了,而且底下有一段是石头砌的,向这么厚的墙,这么少的洞口,只有那些对防卫的要求非常强烈的城堡才会有。这怎么会出现在民居当中呢?这确实非常奇怪。高高的窗户,厚实的墙基,再加上封闭的大门,正预示着土楼的主人要把什么拒之门外,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在历史上,这个地方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黄汉民首先想到,要揭开圆楼的秘密,土楼主人的身份尤为关键。居住在这里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从北方前来的客家人。这里原本是一片保持尚好的原始森林,是蛮荒之地。山里的野兽和土著对这些客家人都可能构成威胁。那么,闽西地区出现的大量圆土楼,是否就是这群流落异乡的客家人用来自保的家园呢?为此黄汉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走访了很多村落的土楼。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圆土楼正是用于自我保护的最好家园,客家人就是在土楼内躲过了一个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