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的历史嬗变”之四从“算术”到“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重建与发展作者: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汤雪峰录入时间:2014-8-27阅读次数:2059“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政策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7-1987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历经了“重建”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课程背景1.国际背景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界,20世纪60年代以“新数学运动”为研究主题,20世纪70年代以“标准测验”为讨论中心。后来,全美数学教师协会强调“设计20世纪80年代的数学教学大纲,必须以能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来武装学生”。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Polya)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使用所学知识的本领,要着重教实用知识和本领。1978年,英国成立了以科克罗夫特为主席的学校数学教学状况调查委员会,全面考察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结果显示:①实际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大纲相比,起点偏高、难度过大、内容庞杂,不适合大多数学生;②在近年来的“回到基础”的运动中,部分教师把教学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轻视培养学生口算(心算)和估算的能力,甚至出现死记硬背、机械照搬的现象;③考试方法单一,过分依赖笔试,重视考查计算技能,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和知识应用的能力;④数学师资不足,质量亟待提高。1982年1月,科克罗夫特的调查报告发表,总结了20年来英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未来数学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以下指导性意见:①开设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程;②继续推广小学的加宽课程(加宽课程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增加测量操作、空间和图形、图表演示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③既强调能力培养,又重视技能训练;④推进考试改革,以不伤害学生的学习信心为原则;⑤加强数学师资培训。1977年,日本文部省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算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与数量、图形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用数学概念抓住日常事物的现象,思考其中的道理,培养处理事物的能力和态度。2.国内背景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一定要把教育办好,要重视中小学;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1977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教学计划座谈会,讨论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并于1978年1月颁布试行。该计划正式规定小学学制为5年,把原“小学算术”定名为“小学数学”,并在“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中指出:数学课“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小学起要注意反映现代数学的观点,小学和中学都要适当提高程度”。1977年9月,教育部积极组织安排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组成了以副部长浦通修为组长的“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结合国内外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经验,确定了这次大纲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打好数学基础。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材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选择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用唯物辩证法来处理教材,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978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发的第5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将教育宗旨规定为“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