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班级转化的有效措施导语:如何抓好薄弱班级,是每一所学校都会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能否抓好薄弱班级,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正因如此,如何抓好薄弱班级的,就是一个很具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我们都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我们几乎都是以成绩来界定薄弱班级的,如薄弱班级的“薄弱”,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这就使得我们常常看不到他们的优点,甚至优点也成了缺点,如薄弱班级的“好动”可能被认为“”,优秀班级的“好动”那么可能被视作“聪明”。对同样的问题,我们因为成绩的缘故不能一视同仁地看待,这不只是深刻地伤害了我们的学生,拉开了师生情感的间隔,而且使得我们的工作难以开展。可以说,学校和班主任不走出这种认识的误区,就不可能抓好薄弱班级。了解学生是的一把钥匙。“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对薄弱班级,我认为除了认识需要澄清外,还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入了解学生,弄清他们在想什么,从而找准薄弱的根源,才有可能采取恰当的方法,否那么“盲人骑瞎马”,事情将变得更糟。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每个人都有开展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进步的源泉、荣誉的源泉。只要你真诚地和学生交心,你将会欣喜地感受到“每一位学生――哪怕他是学习最差的――都有进步的内心渴望”,这也就是薄弱班级能够转化的原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充满信心地接纳薄弱班级。一般来说,薄弱班级的学生长期受冷落、遭责难,比一般学生更敏感、更脆弱,因此极易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应致力于消除这种对立情绪。可以说,消除薄弱班级学生和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是抓好薄弱班级的关键,消除了对立情绪,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我认为赞美和宽容是最好的方法。薄弱班级的学生或许会对别的班级受到的表扬“不屑一顾”,但在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老师、家长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给予赞美。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巴士卡里雅之所以敢口吐“狂言”,就在于他非常善于运用“赞美”的妙方。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让两组小孩长跑消耗体能,然后,一组被批评,一组被赞扬。马上检查体能,结果发现被批评的那组小孩更没力了;而被表扬的那组小孩体能迅速恢复,可见赞扬的威力。当然赞扬不是万能的,但运用得当,它确实可以融洽关系,消除对立,甚至催人向上。要会赞扬,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1)善于发现薄弱班级学生的闪光点;(2)挖掘不明显的优点予以赞扬。当然对立情绪不是靠“赞美”就可以消除的,而消除了旧的对立情绪,我们还要防止新的对立情绪的产生,特别是薄弱班级的学生,问题比拟多,对缺点的改正也可能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一方面,不要出现反复就感到“无可救药”,另一方面,不能一出问题就“严刑重罚”。而应多些耐心,多些宽容。有个小男孩的:他对山谷喊:“我恨你。”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母亲要他对着山谷喊:“我爱你。”这次的回音是:“我爱你……”事实上,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从中我们是可以受到启迪的:不要苛求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做学生的情景,不也常犯错误吗?一个人犯了错误而被宽容,他会自省,这比强制的作用大得多,同时能消除对立情绪,又能减少对立面,工作开展起来就方便多了。小孩常常发脾气,甚至成心大声喧闹,和大人对着干,往往是由于自己不被重视,借此引起大人注意。在很大程度上,薄弱班级的学生之所以容易和老师对立,是由于其人格尊严,或者说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公平的认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发现了一条规律,叫自尊补偿律。他常听人说,社会女青年要比女大学生漂亮,为此专门进展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容貌比不过别人,所以自尊驱她们努力学习,从而开展了智力、考上了大学,从而赢得自尊。我想薄弱班级也一样,他们学习不行,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表现自己,而我们又没客观地给予重视和认可,甚至对其采取“高压”,一棍子打死,于是他们只好通过违反纪律等异常表现来显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