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发展史读书笔记(1)原始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期(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东南亚原始社会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从考古资料来看,东南亚大陆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大多在各大河流的上游;海岛地区则以生活在地势较高的洞穴中居多。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后期从事粗放农业。原始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后来的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早期文明的因素,例如冯原文化,东山文化,泰国班青文化,古城等。(2)东南亚早期国家与古代文化的雏形期(公元前后~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东南亚社会在公元前后发生了急剧转变,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和印度、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转入阶级社会,出现了许多早期国家。居民活动的主要地域已经从山地转向沿海,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口不断增长,加上对外交往,尤其是与中国,印度的交往促使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东南亚文明时代的来临。但这一时期小国众多,之间交往联系弱,国家制度尚未成熟。后来成为古代东南亚大国的主体民族尚未作为主体出现,未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早期国家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流域和沿海文化的特点。各大流域早期国家间虽有往来,但并不密切,没能连成一体。(3)东南亚古代国家的发展和传统名族文化的成型期(10世纪末~19世纪中叶),东南亚特色的已某一民族为主体的古代多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外来文化影响与各国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统一度较高、明显的民族文化。东南亚国家和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形成或基本成型。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世界形成了由中国传入的儒、佛文化在越南,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传入的小乘佛教在泰、缅、老、柬,以及伊斯兰文化在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和中南半岛各占主导地位这样一种格局。古代国家时期一个重要特点,大陆东南亚国家以纵向即南北走向的扩展为主线,横向的即东西走向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虽有所增加,但往往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而海岛东南亚国家则经历了中心发展后的分散发展。(4)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19世纪中叶~1945年二战结束),这一时期的东南亚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都不同于过去:①造成文化变迁和转型的主要动力来自西方的冲击②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冲击,但各国遭际不同。③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和基督教的传播,使其多元化、多样化进一步发展。④空前规模和数量的华人移居东南亚,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⑤国际上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仍得以保存和发展。2.东南亚早期文化有较高统一性但11世纪后多元化多样化的原因(1)地理环境。①共处热带季风带的地域和气候,以及新石器时代居民主要来自邻近的中国大陆,其后的文化影响来来自印度,使得早期文化具有较高的共同性和较强的保守性。②地理上的破碎和难以形成一个带动和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地带,使得古代东南亚难以形成一个影响整个地区的文化中心。③处于东南西北之交的地理关系,使得东南亚文化容易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异域文明的入侵和挑战。(2)东南亚历史发展的缓慢与不平衡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生存资料容易获取,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史前时代就已经。显露。一些地区形成古代名族国家时期,部落社会存在的地区还不知国家为何物。(3)民族众多,民族情况复杂。大批移民的进入和影响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都是使其文化发展显出多元化、多样化的重要因素。(4)外来文化的影响,古代东南亚人主要接受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近代东南亚又接受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当地居民在吸纳这些文化史,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结合,发展成为具有东南亚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交往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主要的是外来文化影响了东南亚,成为或演化为东南亚相应国家的主流文化3.东南亚的原始社会与原始文化(1)使用天然木石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出现了古猿,腊玛古猿,早期猿人,直立人,爪哇猿人,智人(2)新石器时代。①大约距今一万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