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例子篇一:不一样的培训课(首因效应案例)首因效应案例不一样的培训课“十一五”教师职务培训接近尾声,又接到这样的培训班——由于各种原因缺相关学科培训学分的人组成的“扫尾班”,他不禁皱眉。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他知道参加所谓“扫尾班”的无外乎这样几种教师:因政务烦身以前没空参加现在需要补培训的;因对本类培训科目无兴趣而缺少这大类学分的;正好缺两个学分而来凑数混学分的。面对这样一群水平参差不齐、怀着各种不同目的的学员,如果按照原来的备课内容和课时安排上课,他可以想象出课堂的现象:在电子教室控制状态下无精打采地看教授者操作,一旦电子教室释放,便都生龙活虎般活跃于网络各干各的,即使有作业有任务,他们也会有各种办法应付。这样的培训结果可想而知……怎么办?“顺其自然是最省力的做法,更何况这本来就属于学校“硬塞”给自己的班,也不是学员因兴趣而自己选择的课。”“但是,学员们利用休息时间来参加培训却一无所获,又和职务培训的初衷背道而驰。”“不过这个班的学员和以往招收的班级又不一样,他们的起点水平各不相同,要完成原先制订的教学目标是个难题。”“怎样才能让培训落到实处,让怀着各种目的而来的老师们都有所收获而不是碌碌无为地度过这三天,却只为了混完两学分?”他又陷入了沉思……周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如期开班,是培训第一天。他早早来到机房,参加培训的教师也陆续来到,签到,找座位,他看到一张张疲惫又迷茫的脸。“上了一周的班,难得休息又得来参加培训,苦命啊!”一老师刚坐下就慨叹。“老师,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了,哪里会弄这种东西啊,讲得简单点啊。”一个年纪稍大的老师边签到边说。他微笑着安慰:“没关系,我这次包教包会。”“老师,我真的只要交自己选择能交的作业就行了?”“当然!”他看到老师们一张张带着惊讶表情的脸,接着又听到许多老师在窃窃私语着:“那总归选最容易的,只要合格拿到学分就行了嘛。难道还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还是微笑着,让学员们提交表格,然后打开电子教室开始上课。屏幕上首先呈现了三个文件夹:初级,中级,高级。他还是没有开始讲述具体操作内容,只是分别打开三个文件夹,逐一为大家展示着,完成各个级别学习所要用到的软件,每个级别中以住学员做出的作品:不同科目的、不同效果的、不同难度的……起先他还看到学员们一个个皱着眉,随着一个个作品的展示,学员们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眼中露着羡慕。关上电子教室,他没看到有老师们迫不及待上网。他适时插话:“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作品都是以前培训班上的学员们做的,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是经过了三天的培训。”“真的吗?像我这样年纪,笨手笨脚的人也能做?”是那个年老的老师。“可以啊,你可以先选择初级的试试。”“那如果我选择高级的,有的软件还没全掌握也能做?”有个年轻教师带着自信问道。“还有三天学习啊,怎么不能?”“但是万一学不会,交不上作业怎么办?”趁着大家情绪不错,他适时地说:“好,现在大家根据自己掌握的软件基础,各自衡量自己的能力,结合刚才给大家展示的作品再重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然后把表格二填完上交。”几分钟后,学员们又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把两次递交的表格整理对比,明显有一半以上老师的提高了自己学习级别,原来大部分选的初级,现在选初级和高级少数,中级占多数,和预计的一样。他终于如释重负:“这样的开端等于完成了一半的目标!”“好,现在我们根据第二张表格中大家的选择重新调整座位,填写初级的坐第一排,填写中级的坐第中间两排,填写高级的坐第四排。”很快大家都调整好了座位。“接下来,我们正式上课了!”“呵呵……”学员们笑了,他也笑了。是啊,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才真正进入正式授课环节,确实“浪费”了蛮多时间,但是谁又能说这样的“浪费”没有意义呢?“下面我把各个级别的学案和操作步骤分发给大家,大家先照着范例做一遍,每个小组可以互相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问我。”把计算机释放给学员们,他看着大家认真地投入学习,会心地笑了。来回巡视着,同时不断地给大家答疑,走到中间两排,他看到一个老师基本不用看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