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两型社会服务调研汇报材料*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水乡园林”之称,全市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辖6个管理区(农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办事处、10个镇、1个原种场。20*年,全市生产总值156.63亿元,外贸出口13800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前列,今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配套实验方案,作为武汉圈1+8城市之一,这为我市经济推动和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也给我市社会组织有序发展,良性互动,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宽阔的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我市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的热情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年的近10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288家(其中社团9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90家),遍布我市城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协调社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社会矛盾,满足百姓公共需求的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生力军。一、高度重视,加大扶持,为社会组织融入武汉城市圈创造良好氛围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市委、市政府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体制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政府依法行政、行业自主决策、社会组织自律服务的多元社会治理结构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着力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我市社会组织得到了良性发展。为发展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兴办的实体,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还给予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到位,使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水产品产销协会”、“龙虾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第1页共8页极的作用。为规范我市的民办教育市场,市政府出台《*市民办学校管理办法》,对民办学校的设立标准、管理监督、扶持奖励与法律责任都做出了严格规定,改善了民办学校的发展环境;市政府还出台《*市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市建账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规范了社会组织建帐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严肃了社会组织财经纪律,促进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二、注重培育,先行先试,打造社会组织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平台我市社会组织以自我完善,奉献社会,优化整合,不断补充为发起和发展原则,活跃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市社会组织以非赢利性公共服务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上下衔接,左右适应,深层渗透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在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起到了化解矛盾,弥补断带,适时补位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维护了社会发展与稳定,促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市社会组织融入武汉城市圈,推动武汉城市圈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探索了一定的经验,其主要表现在:(一)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特色,着力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我市地处水网湖区,水产养殖业较为发达,我局大力培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准入条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对重点培育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实行了免收登记费、公告费的零收费制度,减轻了民间组织负担,改善了发展环境。我市龙虾养殖协会,20*年成立之初仅有22家单位会员,108位个人会员,会员仅局限于积玉口镇从事龙虾养殖的农户,虾稻连作面积6000余亩,销售范围仅在市域内。为了使协会能够带动更多农户致富,我们多次与协会主要负责人姜友余同志进行座谈,鼓励其带领技术骨干免费向周边地区推广养殖技术,通过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经过这2年的努力,协会的单位会员发展到110家,个人会员2860余人,覆盖*、监利、洪湖、仙桃、荆州等地区,虾稻连作养殖技术因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无污染第2页共8页等特点被*市科技局授予20*年科学进步特等奖,还被列为全省科技推广重点项目。截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