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十三)(B)(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C[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2.(2019·青海省第一中学高三模拟)在某种人工控制的种群中,其增长速率υ=(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总体上来说,该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0~t4范围内该种群呈“S”型增长C.t1与t3时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D.t2与t5时种群数量的差值等于t4与t6时的差值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0~t4范围内种群数量增长,在t4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t4~t6时种群数量降低,所以总体上来说,该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0~t4范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在t4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故0~t4范围内该种群呈“S”型增长,B正确;t1与t3时增长速率相同,即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C正确;t2~t5时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t4~t6时种群数量一直减少,t2与t5时种群数量的差值和t4与t6时的差值不相等,D错误。]○3.(2019·海南高考)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B[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占10%~20%,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只有10%~20%传给了狼,B错误。]4.(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经营强度土壤动物类群(种/m2)杂食腐食植食捕食总计粗放经营林(低强度)245314笋竹两用林(中强度)333312笋用林(高强度)13318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A[由于土壤小动物的身体微小,因此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5.(2019·临沂市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冷光灯照射A[若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要开灯但不是在诱虫器上方,D错误。]6.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