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社会转型全面完成C.文化走向基本成型D.儒学兴起成为大宗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不能说社会转型全面完成,故B项错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走向基本成型,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还不能称为大宗,故D项错误。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解析:选C。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3.(2019·潍坊高三模拟)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解析:选A。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思想上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4.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解析:选D。楚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而汉初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所以汉初的文学多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指的是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的局面,材料并未涉及诸子百家,故B项错误;“诸王纳士”并不能说明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可知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并不严厉,故D项正确。5.(2019·广安、遂宁、内江、眉山高三诊断)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A.人定胜天B.天人感应C.道法自然D.相生相克解析:选B。材料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提出天命对统治者的约束,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天象和统治者统治相关联,故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相生相克是朴素辩证法观点,故D项错误。6.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反映三教对立的趋势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C。理学产生于两宋时期,与魏晋所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三教是指佛教、道教和儒学,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内容,故B项错误;纲常伦理是儒学思想,“天理自然”是道教的思想,魏晋时期政局动荡,道教思想盛行,冲击儒学地位,儒学与道教结合形成新的思想玄学,故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