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今天有幸聆听了上海外国语学校的谢老师上的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谢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堂课都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氛围下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图画中一颗颗在风中飘荡的葫芦们,使孩子们对葫芦的喜爱油然而生,从而大大激发了对文本的兴趣。二、抓住词句,注重积累教学中,谢老师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并使用“我想提醒大家读好‘邻’字,邻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这样的句式来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同时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接着教授几种识记生字的方法,如“藤”,上下结构,可以使用加一加的方法,“邻”是左右结构,用熟字加偏旁法,“令”加右耳旁,还有“哇”,用换偏旁法,还可以选取两个字,示范写一遍,孩子们在下面跟着写,边写边说出笔顺,等等这些方法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三、以读品文,加深理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当问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谢老师设计了以填空的方式引出答案:课文讲了有个人种了一颗葫芦,开始(),后来(),邻居(),他(),结果()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1.指名读,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依托文本,启发想象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谢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几个情景: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她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这样的句式来说。当然充分地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谢老师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