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动的语文课堂增添静的美丽新课程改革以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寻求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追求。其实,更多的教改者明白,语文课堂也应该是静的课堂,是动与静有机结合的课堂。在这种理想的语文课堂上,静与动是交融的,是互动的,是共为一体的。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也就创设了完美和谐的语文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常常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若“静”“动”偏颇,比例失当,课堂可能会或死寂冷清,或嘈杂浮躁。过分死寂的灌输式课堂我们早已加以否定,而活动过多、热闹过头的课堂我们也应及时反思。怎样才能做到课堂的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呢?一、追求个性动态,让学生灵动而快乐。(一)、动态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多元化与个性化。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喜爱文字,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先动起来。表现在语文课堂中,这种“动”是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比如学生诵读体味,它可以是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也可以是高声诵读、轻声涵咏。比如质疑讨论、探究对话。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抑或教者与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应该是多样的全面的逐步深入的,更是见仁见智极具个性色彩的。在这样的动态突显的“对话教学”中,常常进行着思想碰撞:教师或者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相互间碰撞出思想之火,生出更深层次的思想;然后双方或多方的思想、观点再次交流、碰撞;在反复交流中,新的信息、观点、理念在不断的影响着各方,不断的被接受或排斥,形成新的信息反馈,从而进行着思维、学识的不断完善与循环往复。这是一种完美而又动感十足的语文课堂。(二)、屏弃躁动表象,获得语文阅读真正的快感,形成有效课堂。不难看到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咄咄逼人、讲解絮絮叨叨、对话居高临下;不难看到媒体运用繁复、游戏活动混乱不堪。这些形式生动但是有些浮夸的、表面的、眩目的课堂,尽管它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却不是真实的课堂。关键在于这种课堂中学生缺乏深透的感悟与思考。“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让学生感动、愤恨,忧伤、快乐,抑郁、开怀……这样,学生才会在探问、思索中拥有语文学习的参与感、成功感与快乐源,才会让自己的生命力得以华丽动态的彰显。二、“动”为先导,“静”来穿插,动静和谐一致。这儿的“动”当指语文兴趣的激发,是研究、感悟的前提。在动态的活泼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应动静相宜,还要学会“静”。古人曰:“静能生慧”。课堂教学需“动”,更需“静”,没有“静”的“动”是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过于华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是外在氛围的安静,更是一种内心的沉思。“静”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质朴和真实;“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静”是一种内蕴,标志着语文教学的安宁和谐……宁静方能致远,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记得要给学生留一点“静”,让他们酝酿情感、品味思索、唤出内在的灵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静”给单一的课堂增添了别样的美丽。(一)、默读蓄势,静中含情。当今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是必须的,教育者会在课堂上安排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但是往往会遗忘了的默读。其实,让学生静思默想,酝酿品味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也适宜于逐字逐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