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本来我的三项选修课中我没有选择《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因为我觉得教学上总在提“有效”,这个范围太宽泛,不实在。空洞没抓手。无外乎是些教学上的大道理,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没什么实际的指导作用。可当我要写作业时,却发现了作业的题目竟然是“什么是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概念有所了解,可我大脑中一片空白,于是我上网搜索相关的概念解释,可一无所获。没办法,于是把这课加入我的课程栏,打算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竟让一气呵成听完了所有的讲座。张红老师——这个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觉得通过这次讲座我有以下几个感受。一、基于问题的教学,实在性。我们现在的教师培训也好、学校的研究课题也好、还是老师撰写论文也好,它很大程度存在虚假性,老师们可能为了晋级、评职称在做这样的事,大多数是在根本不了解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结题发证了。而张老师的实验课题却做得实实在在,这可以从老师举得例子中看出来:每个学校年轻老师参加课题研究都司空见惯,老教师很少参加,可是他的课题实践却让老教师自己说:我愿意挨累。让没有名利需求的老教师心甘情愿投入到研究中来说明这研究课题真的有价值。二、基于问题的教学的有效性。张老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从可以抓得住的小问题入手,有分工与合作的精心研究每一课,形成可行的经验,让后来的老师有模式可遵循,在沿用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课堂能不有效吗?这样历练出来的教师团队能不有效吗?有这种想法很多人,但付诸于行动的却没见几个。这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要踏踏实实干才会有成果。这成果会让多少孩子、老师、受益啊。三、基于问题的教学的可操作性。张老师在讲座中详细的描述了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这跟课题让老师们很感兴趣,我们一线教师同一知识点教过很多遍,可孩子们普遍出现的错误、困难始终存在,我们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而张老师却提出两点办法:1、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教材,了解知识体系。2、教学的针对性一定是基于学生的问题而设计。他首先因为教师和孩子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我们即使有意的换位思考,但由于教师的年龄与孩子逐渐拉大,越来越不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想当然的设计,孩子并不领情,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障碍会越来越多,学生出现厌学、坏习惯等等,也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以往讲课之前也备学生,但那还是形式多于内容。这个基于问题,却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这是实在的科学数据,它的真实性,让你跟贴近学生的真实想法,是尊重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像寓言故事《鲁王养鸟》,鲁王用山珍海味喂养小鸟,可小鸟却饿死了一样的道理。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不但让我们走近学生,理解学生,还会让我们不再那么抱怨孩子,从而自己也会获得满足。张老师列举的基于问题的教学的一般模式:一、聚焦问题。先出相关本节课内容的调研题。或是调研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等等。做到科学,有依据。二、分析问题。集中孩子们调研中的问题,要全面,要找关键点。设计结构式的提问。三、让孩子自己尽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用好的问题做引领。而且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平等的课堂。学生各种想法都得到充分尊重的课堂,孩子会有安全感,此时他们的思维应该是空前放松,空前灵敏的,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基于问题的有效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师。他应该是这样的:又清晰地教学思路,有热诚的心,有效率,避免严重的批评……我会向着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