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文言句式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另外,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题型:翻译题•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判断句: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1)……者,……也(3)……者,……。(4)……者也(2)……,……也(5)……,……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釐王异母弟也。⑶夫战,勇气也。⑷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⑶问今是何世。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4.“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⑴而君幸于赵王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⑷不能容于远近。⑸暴见于王。(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信而见疑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重为乡党所笑。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wéi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用介词“被”表被动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⑸龙逢斩,比干剖。········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中心词“主─[状]─谓─(定)中心词─“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