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杨中学翟笃成“能够来到几百年前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我感到非常高兴。”——来自非洲肯尼亚的中国水手后裔姆瓦玛卡参观了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后说。非洲肯尼亚的姆瓦玛卡是中国水手的后裔,这可能吗?中国水手是什么时候又怎么到肯尼亚去的呢?浙江省台州市所属的临海、黄岩及福建省宁德市所辖各沿海县民间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并吃一种叫“光饼”的常见的面食。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呢?这是什么地方?它为什么又叫“马港”?谁起的呢?大三巴牌坊又是什么国家修的?第第1616课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课程标准第一篇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第一篇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合作探究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下西洋的主观条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客观物质基础:明朝初期,国力强盛。•科学技术: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使用,航海水平的提高,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主观个人因素:郑和熟悉宗教知识;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才能;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1405-1433年先后七次最大:长44丈,宽18丈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盛况人物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结果时间次数1404—14337次1492—15044次人数278001500船数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设备航海图、罗盘针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范围广设备先进评价郑和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积极:促进并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消极: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明朝的国力。小组辩论东非麻林国(位于现肯尼亚境内)郑和船队第五次远航时到与此。国王哇来访问中国抵达福州时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闽县。麻林国还在1415年直接遣使送来了一头被中国人叫作麒麟的长颈鹿。它长期以来作为祥瑞的象征成为中国诗人和画家吟咏作画的题材。明朝从非洲输入了象牙、犀角、琥珀等珍贵产品和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珍禽异兽,中国的特产锦缎、丝绸、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断流向非洲。你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哪一天吗?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名人档案第二篇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要抗倭?材料一:“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