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必然要从心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写作导引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抒情并不神秘,下面这些话我们经常说,其实就是抒情。“这片月季花真漂亮啊!”“我有好几年没见到爷爷了,真想他呀!”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的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习目标了解抒情及抒情的方式。学习在写作中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的方法并会应用。激发同学们对于写作记叙文的兴趣。活动一:赏析下面两个片段。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抒情的好处:在写作中,恰当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一篇记叙文,在叙述描写中适当的穿插抒情,是一种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的效果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这几句诗就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间接抒情:又例如《土地的誓言》: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段文字里,作者写了许多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斑斓多姿,我们读起来,很容易就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炽热爱恋。这是间接抒发情感的好例子。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间接抒情:活动二:结合七年级教材文本判断哪是直接抒情,哪是间接抒情,分别位于文章什么位置,有什么抒情效果。1.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羚羊木雕》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3.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我的老师》4.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的老师》5.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