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教学如何应对挑战和改革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区域及学校教育又一个“五年”的新起点。随着教育改革步入新阶段,中小学校长在未来几年也将迎来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本期,我们将聚焦这些新挑战与新机遇新常态下教育要“因生而动”。对于学校而言,新常态下的教育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素养”、“互联网+”、“创客空间”等新理念、新事物、新举措扑面而来。转型已成为教育文化观变迁的动因。转型也必然引起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未来学校校长需要在教育转型期间构建“以生为本,依需而育”的教育文化观,以此来顺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因此,“以生为本,依需而育”的教育文化观就是要让我们更关注人的教育,成就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是全部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其核心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了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而以“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校长要当好教改、课改的带头人,读懂学生、读懂教师、读懂家长,并且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和方式引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学生的成长。做好改革的校长要给学生、家长、教师以信心,我们要给校长以信心。校长要不断提高课程领导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时间。在未来办学过程中,彰显学生个性与面对升学压力,会成为困扰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的一对“矛盾”。北京十四中校长张琳认为,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亟待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对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课程实施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认为,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必须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有机对接。“未来,校长在课程管理中需处理好多元目标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关系,处理好功利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对于中学来说,如何才能在确保升学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校长刘雪梅表示,校长要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将课程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校长除了做好“顶层设计者”之外,还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尝试创新者”。“本次深化课程改革给予学校的自主空间变大了,留给学校创新的空间也大。自主安排‘长课’‘短课’,10%学时学科课程可以走出教室,变换地点、形式地开展。“此外,如何由过去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转向关注人的本身,关注人的个性、心理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丁校长认为要做好这一点,对校长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供给侧”改革呼唤本土创新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丰富,学校课程改革的日趋活跃,校长要逐步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获得问题,校长将在个人认识水平、研究状态、工作热情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面对组团式的改革,校长需要有饱满的热情,要正确理解各项改革的方向、思路、内容及要点,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和创新常态化,不断克服改革中的困难,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因此,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走“寻常路”,才能够实现教育创新,应对不断出现的诸多改革挑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当下的教育改革需要校长具备不断反思的精神,培养旨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本土创新能力,“同时,确保办学实践是否符合师生利益,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当今社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学校治理体系期待新变化。今天的教育改革已经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情了,而是与整个社会都密切关联。推动学校的改革,校长也不可能闭门造车就能完成。因此,就必须让社区、家长及相关人士和单位参与到改革中来。有专家指出,未来五年,构建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