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和干预制度一、心理辅导领导小组:二、工作宗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立心理咨询小组,使之成为沟通学生思想的窗口。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调节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三、工作方法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准备,集思广益,使每一节课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带动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要有确定时间专门探讨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要多种手段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更生动、更活泼,学生的情感有所体验,行为得到矫正、强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继续加大活动和游戏的份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做到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其次要充分利用电视、录像等手段,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在课堂中播放有助于身心放松的音乐,使学生在愉快、放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再次是把心理测验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自身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2、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完善心理教育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信息联系,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加强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年级主任的联系,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并为班主任更好了解学生,管理学生提供反馈,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组织做好每学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3、建立个别心理辅导制度。个别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全校健康心理氛围的营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不断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完善心理辅导技术,更深入地、多侧面多渠道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安排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时间,促进心理咨询合理化、规范化。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与学生咨询的时间,制定个别心理咨询时间表。(3)建立学生辅导档案。四、工作原则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是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它既是心理辅导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一般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并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基本保证。1.整体性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心理辅导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辅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各种指导、帮助并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助”即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实现心理辅导的目标。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辅导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结果。3.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辅导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其个性的完善及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交往、劳动等实践活动。因此,针对小学生的问题所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