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数量⽅法与分析标杆分析《孙⼦兵法》"知⼰知彼,百战不殆"指都是标杆分析。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四分位全距,平均差,⽅差,变异系数。时间序列特征指标时间序列⽔平指标:⽤来反映研究现象的绝对变动量或平均变动量,包括,发展⽔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时间序列速度指标:⽤来反映研究现象在动态上发展变动的相对程度或平均程度,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偏度与峰度偏度:指取值分布的⾮对称程度。峰度:指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程度或尖峭程度。偏度和峰度的意义1.加深对变量取值的分布状况的认识2.对值进⾏⽐较,以判断所关⼼的变量与理论分布的近似程度,为进⼀步推断分析奠定基础。正态分布的特征:集中性,对称性,均匀变动性,统计决策的步骤:1.确定决策⽬标2.拟定各种可⾏的⾏动⽅案3.通过⽐较分析选出最佳的⾏动⽅案4.决策的执⾏沉没成本:过去已经发⽣的,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法改变的成本。数据分组:1.单项分组(某⼩区居民家庭按⼈数分组,1,2,3,4)2.组距分组(某班级学⽣成绩分组60以下,70-80,80-90,90-100)变量数列:在对变量取值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取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的数列,成为变量数列。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频率: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率)当对变量值求算数平均数,频数看作绝对数权数当对变量值求算数平均数,频率看作相对数权数。因素分析法:根据指标体系中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情况,分析其受各因素的影响⽅向和影响程度的⼀种⽅法。步骤与⽅法: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2.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3.根据指标关系式建⽴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4.应⽤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总指数:反应多种不同的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成本,价格等现象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总变动程度的⼀种特殊的相对数。个体指数:反应单个事物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变动程度。区别联系:联系在于总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平均数,所以其数值总是介于最⼤的个体指数与最⼩的个体指数之间。区别是总指数反映事物的变动,⽽个体指数只反映某⼀种事物的变动。统计指数在⽣产⽣活中的作⽤1.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向和程度。2.分析受因素影响的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向和程度。3.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简述表上作业法的关键步骤先编制运费表和产销平衡表,并⽤最⼩元素法编制初始调运⽅案是否为最优⽅案,再⽤闭合回路法,求检验数检验初始调⽤⽅案是否为最优⽅案。若不是最优,再⽤闭回路法,求调整数,⽤之调整初始⽅案,再⽤闭回路法,求检验数检验调整的调运⽅案是否为最优,直⾄调整到最优为⽌。运价产销平衡表众数=3*中位数-2平均数单位销售价格的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单位销售价格变动百分⽐、敏感系数1.75:反应单位销售价格提⾼每1%,利润增加1.75%。排队论在⽇常⽣活中的应⽤:银⾏存款,到营业厅缴纳话费,办理业务等。排队就是指处于服务机构中要求服务的对象的⼀个等待排列,排队论就是研究各种排队现象的理论。研究排队论的⽬的:合理地设计和保持服务系统最优运营M/M/C:表⽰服务台数⽬C>=2的排队模型,其顾客到达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服务时间从参数为1/u的指数分布。M/M/I:表⽰服务台数⽬C=1的排队模型,其顾客到达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服务时间从参数为1/u的指数分布,顾客的到达和服务都是相互独⽴,随机的。损益平衡点决策前为什么要分析损益平衡点:决策的⽬的就是利⽤现有的资源,获取最⼤的经济效益,损益平衡分析与决策分析相结合,可以⽤于企业进⾏有关的成本结构决策,⽣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从⽽为规划,控制和考核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些因素对损益平衡点和利润有影响:单位销售价格,变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量等成本/产出/效益分析的基本假设1.成本习性分析假设(企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