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课题: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授课时数:1课时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内容安排了两个活动:1.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于水,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本课中,学生将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了解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学情分析本课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期望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解决办法小组实验教学策略小组实验讨论交流。教学资源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板书设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溶解能力强小苏打:溶解能力相对弱气体:溶解能力相对来说更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小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学生观察交流。小组猜测,引导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知道小苏打也能溶解在水中后,通过学生来猜测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2.小结: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了解气体的溶解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上。(参考P3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小组交流。学生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设计评价《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处于该单元的中间位置,是在学生有了许多固体、液体都能溶解于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是有限度的,不是无穷无尽的。本课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二部分学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第一部分研究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同样多的水中一种物质溶解的多就说明这种物质溶解能力强,在提问学生怎么做实验才公平时,学生除了说到要用同样多的水,每一次加入的量要相同,以及要么都搅拌要么都不搅拌外,还提到要同时放入,经多次提醒才意识到比较的是食盐和小苏打最多能加入的份数,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每一次都做到同时放入,也有班级学生在实验设计时没有提出同时放入这个问题,在做实验时,当食盐溶解后却在等小苏打也溶解了再一起放第二份。其实,这是将溶解的多少与溶解的快慢混在一起导致的。设计特色简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明显的了解到在30ml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学生不仅仅知道固体物质不但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且不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