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数学感悟对称美————《“空间与图形”中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湖北省京山小学赵丽琼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如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便成了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结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为例,谈一谈我个人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概念的研究体会。【教材解读】《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一想”、“做一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教学案例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2、使学生能在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合理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猜一猜——情景导入。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1、观察,初步感知(1)认识对称。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2)揭示对称(3)自主扩展认识。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2、操作,体会特征(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脸谱、民间剪纸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图片的颜色,在教具和课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鲜明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物体的美丽,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体验到在数学中美的教育。利用剪纸活动,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剪纸的活动,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了学生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们是对称的呢?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板贴:对折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