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祁东育贤中学史地组周顺民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质疑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分析历史,探索未来,鼓励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情景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新授课阶段的问题设计初中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机械记忆的多,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不透彻,基础不扎实。思考问题时,过分依赖教材,不能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一)问题的设计层次1、是什么?(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即让学生能从书本中找出答案,如这段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讲了一个什么事,说的是一个什么问题等。如在学习《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可利用《美苏争霸》的漫画进行设问:漫画中的两个人分别是谁?两人用右手扳手腕反映当时政治有何特点?两人左手指向导弹按纽,说明什么?从漫画中看出战略优势当时在哪个国家?2、为什么?(针对中等生)。即让学生分析事件出现的原因、目的等。如在学习《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中,可设问“为什么会出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等于复古罗马、希腊文化吗?”等问题。3、怎么办?(针对尖子生)。即让学生从事件产生的意义、影响这个角度设问,也可从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价值或你对它的评价、认识等角度设问。如在学习《经济大危机》一课时,可投映材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中创立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选自《大国崛起》)。然后设问:材料中,美国面临着什么问题?你认为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意义?如果面对金融危机,你认为我国政府该如何应对?因为这一层次的问题更能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视学情确定学生是通过教材阅读获取信息,还是脱离教材,大胆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设计问题的注意事项1、问题设计应以教材的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2、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宜小不宜大,问题的切入点最好围绕某一单个历史知识展开。3、问题的思维度应识记和理解并重,以记忆、描述基本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基础,以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内涵为目的。4、问题的材料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熟练阅读不同类型材料的能力。二、总复习阶段的问题设计(一)问题设计的目标:1、以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为依托,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历史主干知识为主题,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佳切入点来设计问题。如讲中日关系时投映材料: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材料二:2006年10月,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后首次访问中国,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8年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6日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再次访日。可设问题:(1)请写出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法西斯暴行。(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重要问题?(3)对今天的中日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第1页共2页2、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提出问题,问题要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又要体现思维的集约性。具体可采取“联想与综合”、“分析与比较”的方式。(1)联想与综合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如讲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局面时可设问:古代有哪些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