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VIP免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_第1页
1/2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_第2页
2/2
给校园一份静土,还教室一份宁静——《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刚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就很疑惑,这“革命”怎么会可能是静悄悄的呢?纵观中西历史,像十月革命、法国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等的革命哪个不是轰轰烈烈的呢?于是,书名极大地引发了我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好奇,翻开了这本书,细细地研读了一遍。《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职初的我们正是教育领域的新手,初初站上讲台的我们会常常常想方设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们试着每节课上都会用到视频或游戏或多样的图片,生怕孩子们过于平静地度过这堂课,这样“活泼”“热闹”的课堂会让旁人觉得这老师能极大地让学生参入活动,事实上学生却丧失了主动性,失去了一次真正“倾听”“思考”的机会。另外,缺乏课堂经验的我们自然会在备课上很多时间,这固然是好,而其中一部分时间我们会设想、预演一遍课堂,若是实际上课过程中有某一学生的某一情况出乎了“导演”的预想,“导演”便会感到失控,尽快地想要“拨乱反正”。上半年,我拍过八年级下的一次视频课,拿到视频后我自己看了一遍,开头学生发言后,我为了板书写下东西,还要兼顾倾听学生的答案,甚至还在脑海里焦虑地搜索下一步要干什么……对照着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那时的我称不上真正地“倾听”与“理解”。作者在书中作的比喻戳中了我的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当然,教学进度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一部分,老师起码要让学生感觉到向你“投球”是愉快的事,若是老师不擅长“接球”,应当一心一意面对学生,去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所谓的重视就是去理解,理解学生要传达的字面意思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这种理解止于说话内容,就像我们对着手机进行语音一样,她能理解并帮我们打开某个app或是打电话给某某人,然而她能更深层地去理解吗?能去体会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吗?不,手机当然不能。而老师就不一样了,正如在听我师傅的课中,师傅从初一第一课开始就用全英进行课堂教学,用学生能理解的英文去表达,鲜有中文解释,他提供给学生较多的说英语的环境和机会,并较多地以学生的经历经验、感悟感受为依托,师生之间有效的“投球”和“接球”促进了更多学生蠢蠢欲动想要尝试,日复一日,这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静悄悄地润泽了教室里轻松自然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境界,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老师不是只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该书中,除了教室里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提到的像小林老师那样富有探索心和专研劲的老师也另读书的我深深感动着,许多课程改革的专家们若能在一线有所实践,或许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学生和家长的角色,或许是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改革寻行之有效的道路。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实践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们震撼与反思。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教育界面临更多更全面的挑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