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清单]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2.易混易错关于分封制理解的误区,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然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西周“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3.误区警示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整体把握】早期政治制度【整体把握】宗法制的要点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规律总结】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解题技巧:血缘关系是维系宗法制的重要纽带,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嫡庶之辨”“家族等级”等方面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这些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3.影响易混易错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整体把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论共识】1.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2.古代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基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题一分封制问题2视角1分封制的目的史料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顾炎武[信息解读]本史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视角2分封制的对象与布局史料一《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史料二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信息解读]对两段图文史料的分析,一要注意史料的来源(出处);二要注意史料中的显性信息;三要注意图例表示的内容。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视角3分封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主题二宗法制问题视角1宗法制的核心史料[信息解读]该漫画是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其特点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3位最尊贵。视角2大宗与小宗史料[信息解读]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视角3宗法制的影响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主题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基准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题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图示1皇帝制度的特点图示2秦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信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