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设计基本理念]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以人化、优化和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等各种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平等互动关系,同时渗透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努力达成共享的民主开放课堂。(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倡导“读-体悟—赏析”型教学,要求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积极思考感受学习的乐趣,并获取学习的方法,成为语文学习环境文本化的受益者和实践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训练诗词朗读方法和技巧。3、把握本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读,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语言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作业:1,《导学案》2、背诵本课《沁园春•长沙》[课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分钟)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二、展示: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4分钟)自主学习后,自己最大收获的地方及自己最有心得的地方,抽两位同学展示。三、探究研读(一)初读(此亦属展示环节)抽查两位学生朗读展示,教师纠正读音并作点评.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二)范读: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再次指导学生诵读,抓关键词语,理思路,把文意。要点归结: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三)研读:(对重点词句作赏析性点拨,突破重难点)3、请生思考这是怎样的秋天?此时此景作者想到了什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点拨]如:生意盎然,美好,活泼,色彩明亮、绚丽,清爽……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4、为什么是设问?下阕回答了吗?(学生摘读句子,注意情调。)5、秋天,是中国文人季节,其中一些怀才不遇的人称“秋士”。秋天总让他们想起花木凋谢,树叶的枯黄,(出示投影)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曹雪芹: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李白: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秋瑾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6、请生齐读诗句,感觉毛诗情感与之有何不同?学生再摘读诗句。(虽是寒秋酷霜无一丝凄凉,反彰显豪气。)7、“粪土当年万户侯”已将豪气抒发到淋漓尽致,为何还写最后一小节?“中流击水”象征担任国家重担,形象地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8、最后一小节,师生换一种表述方式:革命重担怎么办?请记住到革命潮流中担任重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