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案新人教版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目标:掌握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加强的史实;归纳这种制度在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并能用所学内容进行运用。重点、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专制主义。但在封建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把两者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一、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2)社会根源——秦吸取周诸侯割据的教训,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思想根源——韩非子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4)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萌芽于战国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于秦(1)政治方面:确立皇帝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2)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开灵渠。(3)文化方面: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是其基本特征。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皇权至上是其标志。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1练习:P4T1、P5T11(材料题)3、巩固于西汉(1)中外朝制度:中朝:汉武帝为了限制丞相,加强皇权,把身边的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中朝”。中朝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听从皇帝指挥。外朝:组成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外朝”,外朝成为执行机构。(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景帝时诸侯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3)统一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思想,巩固了君权。4、完善于隋唐(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吏、户、礼、兵、刑、工。(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练习:P8T2、3第二课时授课时间-----------------5、加强于北宋和元朝(1)北宋①集中军权:把主要将领的军权收归中央;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集中行政权: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