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步骤]一、导语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被人耻笑,自认有辱祖先,“肠一日而九回(愁肠每天反复回转),居则忽忽若有所亡(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是太史公景仰的人物,他在刀光剑影下挥洒自如,在非议前忍辱负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它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开创的史传文学,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里程碑。列传,用以记述帝王贵族以外的人物的事迹。二、由学生回顾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教师补充。合纵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廉蔺简介(1—2节)完璧归赵(3—13节)渑池相会(14—16节)负荆请罪(17—21节)廉蔺简介: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一贵一贱,为下文廉颇鄙视蔺相如埋下伏笔,为两人矛盾作铺垫。)四、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予”,见欺,被天下人耻笑;勿予,授人以柄,秦兵会进攻,(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第4段是侧面描写,借缪贤之口,初步刻画了其智勇。蔺相如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他知道赵王只是把缪贤当作一颗可以利用的棋子,如没有利用价值,就会弃之敝履。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围绕和氏璧,与秦国展开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的较量?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读课文,复述。秦王倨傲,赫赫声势,君臣上下无半点接见外臣的礼貌,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视”,非凡的洞察力)。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