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2014年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过程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2、改革的内容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改革的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暴露。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取消农产品义务销售制,实行收购制,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压缩国民经济指标。在批判斯大林的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主要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能起暂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注重发展重工业的目的与结果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1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2、改革的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改革失败的原因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政治、经济方面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苏共此时把改革提上日程是对的,而且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