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引导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了解文革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学习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并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了解和分析改革开放后与20世纪60年代在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选取相关图片,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在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它使中国社会实现了20世纪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应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努力。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革”使中国国民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教学过程:一、梳理相关的知识1、因学生对这一段时期的阶段往往把握不好,所以应先帮学生梳理一下主要的时间阶段。1949年——1952年——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改造和建设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1966年——197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革”时期1976年——1978年——至今1徘徊的两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2、中国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三次: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三大改造的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国民经济恢复的原因:1)稳定物价,统一财经。2)恢复农业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3)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恢复工业生产:民主改革(废除压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头制度,清洗潜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管理制度)、生产改革(创造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并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4)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5)恢复交通运输业国民经济恢复的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国营工业,并逐步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质: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3、“一五计划”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建设的作用:新中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大改造:改造方式:农业和手工业...